南湖秋水夜無煙 南湖秋水是哪個湖
“南湖秋水夜無煙……將船買酒白云邊”一詩是李白的哪一首詩,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陪族叔曄及賈至游洞庭》其二,“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出自哪里?求原整首詩句?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陳流直上天南湖指的是什么湖?“漿船美酒白云邊”出自李白哪首詩,南湖秋水夜無煙中的南湖是指什么湖?
本文導航
李白月下獨酌四首的藏頭詩
李白作: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p>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冬游五絕
先說背景: 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曄貶官嶺南,行經岳州(今湖南岳陽),與詩人李白相遇,時賈至亦謫居岳州,三人相約同游洞庭湖,李白寫下一組五首的七絕記其事。這是其中第二首,它內涵豐富,妙機四溢,有悠悠不盡的情韻。
南湖秋水夜無煙:清秋佳節(jié),月照南湖,湖面上很干凈,沒有什么煙霧。 南湖,就是洞庭湖,因為洞庭在岳州西南。 秋水,表明季節(jié)。大概就是說清秋佳節(jié),月照南湖。 夜,表明時間是晚上。 無煙一詞這里用得好,本來是說湖面上沒有煙霧,但是實際上是在說月光的澄澈。 耐可乘流直上天:怎樣才能乘著這流水直上青天啊!傳說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詩人天真的異想,又間接告訴讀者月景的迷人。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且就這個詞用得好,似乎表明,雖未上天,卻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暫且留下來。蘇東坡《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數(shù)句,意境與之近似。
對于賒這個字,作者《送韓侍御之廣德》也有“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淵明”之句,亦用“賒月色”詞語,可以互參。就這一個字,就將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儼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擁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風等等無價之寶,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與。 面對風清月白的良宵不可無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卻說“將船買酒白云邊”,亦無理而可玩味。原來洞庭湖面遼闊,水天相接,遙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處。說“買酒白云邊”,足見湖面之壯闊。同時又與“直上天”的異想呼應,人間酒家被詩人的想象移到天上。這即景之句又充滿奇情異趣,豐富了全詩的情韻。 李白的這首詩,主要就是在寫景敘事而已,因為一共有5首,在今天估計就相當于五篇日記,五篇流水賬。只是人家的流水賬就很有藝術而已,我們來讀這幾首詩,就是體會詩人的那種意境而已,詩歌不能翻譯,翻譯出來了就什么味道都沒有了,最突出的就是《靜夜思》,翻譯出來了比3歲小孩的大作還不如了。
參考資料:《唐詩鑒賞辭典》望采納
三年不飲湘江水的詩句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出自唐代李白的《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詩詞原文】《游洞庭湖五首·其二》——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白話譯文】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無煙,可怎么能夠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賒幾分月色,痛快地賞月喝酒。
擴展資料
1、《游洞庭湖五首·其二》創(chuàng)作背景
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曄貶官嶺南,行經岳州(今湖南岳陽),與詩人李白相遇,時賈至亦謫居岳州,三人相約同游洞庭湖,李白寫下一組五首的七絕記其事。這是其中第二首,它內涵豐富,妙機四溢,有悠悠不盡的情韻。
2、《游洞庭湖五首·其二》鑒賞
詩人為我們描繪了月夜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洞庭秋水澄澈無煙,水月相映,清輝怡人。詩人與友人泛舟湖上,與清風朗月為伴,不由生出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但乘流上天終不可得,詩人也只好收起這份不羈的想象,姑且向洞庭湖賒幾分月色,痛快地賞月喝酒。
“南湖秋水夜無煙”,初讀平淡無奇,似是全不費力,脫口而出,實則極具表現(xiàn)力。波瀾不驚,澄澈如畫。無煙水愈清,水清月更明。溶溶月色溶于水,悠悠湖光悠月明。這種景象,這種意味,非置身其中不可得,非寫意簡筆不可得。詩人雖然沒有精工細繪,但讀者心中自會涌現(xiàn)出一幅水天一色的美好圖景。
南湖秋水是哪個湖
洞庭湖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作者:李白 (唐)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洛陽才子謫湘川,元禮同舟月下仙。
莫將孤月對猿愁出自哪首詩
出處:《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原詩: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譯文:
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無煙,(不由生出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可怎么能夠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賒幾分月色,痛快地賞月喝酒。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與賈至、裴九三人同泛洞庭湖時所作。三人因各自原因而至岳州(今湖南岳陽)。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三月,發(fā)生了九節(jié)度之師潰于滏水之事,洛陽城內外一片慌亂,時任中書舍人的賈至由汝州南奔,因此被貶為岳州司馬。
是年秋天,到岳州任上。賈至詩題中稱“初至巴陵”(巴陵即岳州),詩中寫的又是秋景,可見貶至岳州即在乾元二年秋。李白則因從永王李璘事,受到無辜牽連,流放夜郎,乾元二年春則于流放途中自三峽遇赦放回,夏秋時憩于江夏、岳州一帶,正好遇到被貶至岳州的賈至。
裴九則是做刑部侍郎時,參與朝中的派系斗爭被貶嶺南而途經岳州的。三人同病相憐,客遇他鄉(xiāng),相邀同游洞庭湖,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游興是很濃的。其間,各自都有紀詩,各奔前途時互相之間又有贈詩。在唐詩史上,也可謂一段佳話了。
南湖秋水夜無煙該詩中的南湖是指
01 洞庭湖
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曄貶官嶺南,走到岳陽,碰到李白,這時詩人賈至也在岳州做官,三人相約同游洞庭湖。李白寫下一組五首的七絕記其事,這是其中第二首。南湖,即洞庭湖。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是唐代李白創(chuàng)作的詩詞。
原文: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譯文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無煙,(不由生出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可怎么能夠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賒幾分月色,痛快地賞月喝酒。
賞析
詩人為我們描繪了月夜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洞庭秋水澄澈無 煙,水月相映,清輝怡人。
詩人與友人(此處,我們不妨把其族叔也當作友人)泛舟湖上,與清風朗月為 伴,不由生出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 “ 上天 ” 之念。但乘流上天終不可得,詩人也只 好收起這份不羈的想象,姑且向洞庭湖賒幾分月色,痛快地賞月喝酒。
首句寫景,同時點出秋游洞庭事。 “ 南湖秋水夜無煙 ” ,初讀平淡無奇,似是全不費力,脫口而出,實則極具表現(xiàn)力:月夜泛舟,洞庭湖水全不似白日煙波浩渺、水汽蒸騰之氣象。波瀾不驚,澄澈如畫。無煙水愈清,水清月更明。溶溶月色溶于水,悠悠湖光悠月明。這種景象,這種意味,非置身其中不可得,非寫意簡筆不可得。詩人雖然沒有精工細繪,但讀者心中自會涌現(xiàn)出一幅水天一色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