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現(xiàn)代建筑史考什么 建筑學考研難在哪些科目
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試題及答案,建筑系考研考那幾科,如何學習外國建筑史,重點是什么?建筑學考研應該都需要準備什么?建筑學碩士考試科目。
本文導航
中外設計史題庫
清華大學2004年世界設計史試題一
一、解釋
1、包豪斯
2、孟菲斯
3、功能主義
4、解構主義
5、法國裝飾主義
6、工藝美術運動
7、荷蘭 風格派
二簡答
1、斯堪的那維亞設計風格
2、烏爾姆設計體系對現(xiàn)代設計的影響
3、功能主義
三、論述
1、包豪斯對現(xiàn)代設計和教育的影響
清華2005世界設計史試題
解釋:(每題6分,共30分)
1、國際主義
2、高科技風格
3、非物質主義設計
4、邁克爾、格雷夫斯
5、布勞恩公司
簡答:(每題25分,共50分)
1、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運動
2、現(xiàn)代設計的職業(yè)化始于何時,職業(yè)化對設計的意義表現(xiàn)在那些方面?
論述:(每題35分,共70分)
1、從當代設計的發(fā)展來認識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關系
2、以20世紀設計史的發(fā)展為例,試論商業(yè)與設計的關系
建筑學考研滿分多少
東南:
① 101政 ②201英或202俄或203日或214德(單)④413中外建筑與城市建設史⑤502建筑設計基礎(快題,考一天)
復試科目:建筑設計(快題)
初試:《中國建筑史》(第四版),潘谷西,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外國建筑史》(19世紀以前),陳志華,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外國近現(xiàn)代建筑史》,同濟、清華、東大、天大合編,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中國城市建設史》,董鑒鴻,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外國城市建設史》,沈玉麟,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建筑設計基礎:略
同濟:
① 政治
② 201英語、202俄語、203日語、204德語、205法語 任選一門
220意大利語(培養(yǎng)轉英語)
③ 312中外建筑史
④ 403古代建筑文獻 404設計基礎 405建筑構造與結構 任選
復試:綜合+建筑設計快題(快題 8小時;大學本科相關教材)
華南理工: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322建筑設計基礎理論(含建筑構造、當代建筑思潮)④501建筑設計(做圖)
復試筆試科目:908中外建筑史
天大: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或202 俄語或203日語③327 建筑設計(全天設計7.5小時、中午不休息)④8 30 建筑理論與技術(中外建筑史、建筑構造、建筑物理) 復試科目:50603公共建筑設計原理
西建大:
①101統(tǒng)考政治②201統(tǒng)考英語或203統(tǒng)考日語③313公共建筑設計原理④406建筑歷史(含中外建筑史)
復試考八小時快題
重大: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或203日語
③333建筑歷史
④478建筑設計及綜合知識(8小時)或480建筑設計及構造(8小時)
復試科目:外語口語、專業(yè)綜合知識口試、專業(yè)設計(3小時)。
湖大:
①政治101②英語201③建筑知識綜合(建筑歷史與建筑構造)313④建筑設計410
復試專業(yè)課: 設計理論及規(guī)范515
參考書目:《外國建筑史》,陳志華編;《外國近現(xiàn)代建筑史》,清華大學編;《中國建筑史》,潘谷西編;《中國古代建筑史》,劉敦楨編;《建筑構造(一、二)》,劉建榮編;《外國城市建設史》, 沈玉麟編;《中國城市建設史》,董鑒泓編;有關設計規(guī)范等;《公共建筑設計原理》,天津大學編;《城市規(guī)劃原理》,同濟大學等編;《城市道路與交通》,同濟大學等編;(以上參考書均為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版本);《快速干道與城鎮(zhèn)體系的區(qū)域整合研究》,侯學鋼編,湖南大學出版社;《變革中的城市規(guī)劃理論與實踐》,周安偉著,中國鐵道出版社。
中建院:
① 101政治②201英語③311專業(yè)基礎綜合(含中外建筑史、建筑構造與技術)
④401建筑設計(連續(xù)考試8小時)
武大: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或202俄語或203日語或211法語或212德語③302數(shù)學二或363建筑設計理論及歷史(1)④840建筑設計(8小時快題)或841建筑設計理論及歷史(2)
363 建筑設計理論及歷史(1) 《建筑的永恒之道》,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模式語言》,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中國建筑史》,建工出版社;《外國古代建筑史》,建工出版社;《外國近現(xiàn)代建筑史》,建工出版社。
364 中國建筑史 《中國建筑史》,中國建筑史編寫小組編,高等院校教學參考書。建工版,三版,四版均可。
365 設計理論及歷史 《工業(yè)產(chǎn)品造型設計》,楊正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王受之著,新世紀出版社,1995。
841 建筑設計理論及歷史(2) 《建筑的永恒之道》,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模式語言》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中國建筑史》,建工出版社;《外國古代建筑史》,建工出版社;《外國近現(xiàn)代建筑史》,建工出版社。
842 外國建筑史 《外國建筑史--19世紀末葉以前》,陳志華編著,建工版;《外國近現(xiàn)代建筑史》,同濟大學等四校合編,高等院校教學參考書,建工版;《外國建筑歷史圖說》,羅小未、蔡琬英編著,同濟大學出版社。
華中科大: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 203日語 213德語 ③318建筑歷史 ④458建筑設計(一)
(201、203、213選一)
深大:
① 101政治②201英語③330建筑歷史或331城市規(guī)劃原理④453 建筑設計
復試筆試科目:建筑語言及其表達
浙大:
①101政治②201英或202俄或203 日或204德或205法③348建筑學基礎④502建筑設計與規(guī)劃(6小時)或455建筑技術
面試:本專業(yè)綜合知識
筆試科目:現(xiàn)代建筑理論
報考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yè)的必須考建筑設計與規(guī)劃。
建筑設計與規(guī)劃考試時間6小時(不包括中間吃飯和休息時間,不準離開考場),自備制圖工具和1#不透明繪圖紙一張。
“建筑學基礎”包括:建筑歷史(中、外建筑史)60分、規(guī)劃原理30分、建筑構造40分、建筑物理20分。
《中國建筑史》第4版,東南大學潘谷西主編,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中國古代建筑史》劉敦楨著,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外國建筑史》(十九世紀末葉以前)陳志華編,建工版;《外國近現(xiàn)代建筑史》同濟、清華、南京工學院、天津大學合編,建工版;《城市規(guī)劃原理》新3版,李德華主編,建工版;《建筑構造》上冊,李必瑜編,《建筑構造》下冊,劉建榮編,建工出版社;《建筑物理》柳孝圖編,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年版
哈工大:
① 101政治②201英或202俄或203日③333建筑構造與結構選型④488中外建筑史
大連理工: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語、203日語、202俄語選一 ③ 324建筑設計理論綜合
④ 839建筑設計(8小時)
華僑:
考試科目:①101政治理論②201英語③322建筑理論④422建筑設計(含建筑構造)
中外建筑史的心得體會
一、歐洲古典建筑
古希臘盛期的建筑、羅馬共和盛期與羅馬帝國盛期的建筑同稱為歐洲古典建筑。古代希臘包括巴爾于半島南部、愛琴海上諸島、小亞細亞西海岸以及東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廣大地區(qū),它和后來古羅馬盛期的文化,歷史上同稱之為歐洲的古典文化。
(一)古希臘建筑
公元前5世紀中葉起的100余年間,史稱古典文化時期,建筑也被稱為古典建筑。當時的建筑以神廟為中心,還有大量的公共活動場所,如露天劇場、競技場、廣場與敞廊等,建筑風格開敞明朗,講究藝術效果。
1.柱式
歐洲古典建筑是以石材為建筑材料的。在歷史演進中,形成了決定希臘建筑形式的柱子格式,稱為柱式。柱式通常由柱子和檐部兩大部分組成,典型的希臘柱式有多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與科林斯柱式等三種,希臘柱式后來為羅馬所繼承與發(fā)展。所謂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臘的玉柱式和后來古羅馬發(fā)展了的塔司干柱式和組合柱式,共稱古典五柱式(圖1-7-1)。
2.范例
(1)雅典衛(wèi)城
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建于公元前4世紀。衛(wèi)城建在一陡峭的山崗上。建筑物分布在山頂天然平臺上。衛(wèi)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保護神雅典娜·帕提農(nóng)的銅像。主要建筑物是帕提農(nóng)神廟、伊瑞克先神廟、勝利神廟以及衛(wèi)城山門。建筑群布局自由、高低錯落、主次分明、無論是身處其間或是從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較為完整與豐富的建筑藝術形象。帕提農(nóng)神廟位于衛(wèi)城最高點,體量最大、造型莊重,其他建筑則處于陪襯地位。衛(wèi)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譽為建筑群體組合藝術中的一個極為成功的實例,特別是在巧妙利用地形方面更為杰出。
(2)帕提農(nóng)神廟
建于公元前447年至公元前432年,為雅典衛(wèi)城的主體建筑。其形制是希臘神廟中最典型的,即長方形平面的列柱圍廊式。建在三級臺基上,兩坡頂,東西兩端形成三角形山花。這種格式被認為是古典建筑風格的基本形式。神殿外圍的多立克柱式被譽為此種柱式的典范。該廟尺度合宜、飽滿挺拔、風格開朗、比例勻稱、雕刻精致,并應用了視差校正手法。帕提農(nóng)神廟是多立克柱式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古典建筑杰出范例。
(3)伊瑞克先神廟
它是根據(jù)地形高低起伏和功能需要,運用不對稱構圖手法成功地突破了神廟一貫對稱的格式,成為一特例。它由三個小神殿、兩個門廊和一個女像柱廊組成。東面門廊是愛奧尼克柱式,南面為女像柱廊。伊瑞克先神廟以小巧、精致、生動的造型與帕提農(nóng)提廟的莊重雄偉形成對比,其比例和諧、構圖生動、雕飾精細,表現(xiàn)了古代希臘建筑高超的藝術。伊瑞克先神廟也是古典盛期愛奧尼克柱式的代表作。
(二)古羅馬建筑
古代羅馬于公元前二世紀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其建筑歷史發(fā)展可分為三個時期。其一是伊特魯里亞時期,此時建筑在石工、陶筑構件與拱券結構方面有突出成就。羅馬王國與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其二是羅馬共和國盛期,此時除了神廟之外,公共建筑,如劇場、競技場、浴場、巴西利卡等十分發(fā)達,并發(fā)展了角斗場所。同時希臘建筑在建筑技藝上與古典柱式方面強烈地影響了古羅馬。其三是羅馬帝國時期,此時建筑造了不少凱旋門、紀功柱和廣場。此外,劇場、圓形劇場與浴場也趨于宏大與華麗。
古羅馬建筑在材料、結構、施工與空間的創(chuàng)造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在空間創(chuàng)造方面,重視空間的層次、形體與組合,并使之達到宏偉與富于紀念性的效果。在結構方面,羅馬人發(fā)展了結合東西方大全的梁柱與拱券結合的體系。在建筑材料上,運用了當?shù)爻霎a(chǎn)的天然混凝土。此外,羅馬人還把古希臘柱式發(fā)展為五種古典柱式,即多立克柱式、塔司干柱式、愛奧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和組合柱,并創(chuàng)造了券柱式。在理論方面維特魯威的著作《建筑十書》奠定了古典建筑的理論基礎,并且成為文藝復興以后300余年建筑學的基本教材。
1.券柱式
券柱式是羅馬建筑藝術與技術上的一大成就。由券與柱式或券與柱式之檐部及柱子組成券柱式構圖(如圖1-7-2),將羅馬本土的拱券技術與希臘的梁柱結構巧妙地結合在立面上,形成了新的構圖要素。
2.《建筑十書》
由維特魯維寫的《建筑十書》寫成于公元前1世紀,它奠定了歐洲建筑科學的基本體系。書中全面地創(chuàng)建了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的基本原理,以及各類建筑物的設計原理。維特魯威認為一切建筑物都應當恰如其分地考慮到堅固耐久、便利實用、美麗悅目,并把這個主張貫徹到全書的各方面。15世紀以后,《建筑十書》成為歐洲建筑師的基本教材,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著作,都是以它為藍本的。
3.著名實例
(1)羅馬最大的廣場一圖拉真廣場
廣場軸線對稱,做多層縱深布局(圖1-7-3),不僅尺度巨大,并與圖拉真巴西利卡大廳(G),以及圖拉真紀功柱(E)、圖拉真廟沿著一條中軸線組成一個多層次的廣場。廣場平面呈矩形,人口為凱旋門(DL
左右兩端各有一半圓形的次廣場(F),末端是巴西利卡大廳,縱橫軸線相交處為圖拉真像,四周是柱廊。突出主次和層層深人的空間使廣場具有莊嚴雄偉的藝術效果。廣場建筑群設計人為敘利亞人阿波羅多拉斯。
(2)大角斗場(又譯大斗獸場)
建于公元70-82年,是用天然混凝土建造的大型建筑。平面呈長圓形,長軸188m,短軸156m。立面高48.5m,分為4層,下3層為連續(xù)的券柱式,第4層為實墻。在立面上運用了疊柱式的水平劃分,各層采用不同的柱式構圖,因而使宏大的體量顯得開朗明快、富于節(jié)奏感。大角斗場是結構、功能與形式和諧統(tǒng)一的范例,代表了古羅馬的建筑成就。
(3)神廟
萬神廟是古羅馬宗教膜拜諸神的廟宇。其平面前為矩形門廊,后為圓形正殿,是集羅馬穹窿和希臘式門廊的經(jīng)典作品。圓形正殿是神廟的精華,直徑與高度均為43.3m,上覆穹窿。由于墻體承重,所以墻體厚達6.2m,向上漸薄,到中央處開設有直徑8.23m的圓洞,供頂部采光,結構為混凝土澆筑。神廟外部造型簡潔,室內(nèi)裝飾華麗,堪稱古羅馬建筑的珍品。在現(xiàn)代結構出現(xiàn)之前,它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大空間建筑,為羅馬穹頂(圖1-7-4)平面及剖面技術的最高代表。此外,它也是集中式構圖的建筑物范例。
(4)卡拉卡拉浴場(又譯卡瑞卡拉)
浴場在羅馬不單是沐浴之用,而是一種綜合有社交、文娛、健身等活動的場所??ɡɡ雠c戴克利提爾姆浴場并稱為羅馬最大的浴場。總體為 575m x
363m,結構是梁柱與拱券并用,并能按不同要求選用不同的形式。它不僅在結構上,而且在造型與空間序列方面也卓有成就,尤其是其內(nèi)部空間組織對18世紀以后的歐洲大型公共建筑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5)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是一種綜合用作為法庭、交易所與會場的大廳性建筑。平面一般為長方形,兩端或一端有半圓形龕。大廳堂被兩排或四排柱子縱分為三或五部分,中間部分寬而高,稱為中廳,兩側部分狹而低,稱為側廊。巴西利卡的形制對中世紀的基督教堂與伊斯蘭禮拜寺均有影響。
二、中世紀建筑
(一)概述
公元395年,古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帝國建在君士坦丁堡,后來得名拜占廷帝國。公元479年,西羅馬滅亡,西歐形成封建制度。直到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之前,歐洲的封建時期被稱為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主要意識形態(tài)和上層建筑是基督教。基督教在中世紀分為兩大宗教,西歐是天主教,東歐是正教。它們分別建立了集中統(tǒng)一的教會。天主教的首教在羅馬,正教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因此,西歐和東歐的中世紀歷史很不一樣,它們的代表性建筑一天主教堂和正教堂在形制上、結構上和藝術上也都不同,分別為兩個建筑體系。在東歐,大大發(fā)展了古羅馬的穹頂結構和集中形制。在西歐,則大大發(fā)展了古羅馬的拱頂結構和巴西利卡形制。但無論是哪一方,宗教建筑都是中世紀建筑成就的最高代表。
(二)拜占廷建筑
1.穹頂與帆拱
東羅馬又習稱拜占廷帝國,其建筑也稱拜占廷建筑。拜占廷的主要成就是創(chuàng)造了把穹頂支承在4個或者更多的獨立支柱上的結構方法和相應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教堂格局大致有三: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即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中央有穹窿;十字形,即平面為等臂長的希臘十字,中央有穹窿。
東正教宣揚信徒之間的親密一致,因而多采用集中式布局。拜占廷建筑在古西亞的磚石拱券、古希臘的古典柱式和古羅馬的宏大規(guī)模技藝的基礎上發(fā)展了別具特色的穹頂技術,即在穹窿覆蓋立方體空間中創(chuàng)造了鼓座及用抹角拱或帆拱作為過渡的方法。
帆拱的結構方式不僅使穹頂和方形平面的承接過渡在形式上自然簡潔,同時由于把荷載集中到四角的支柱上,完全不需要連續(xù)的承重墻,使穹頂之下的空間得以開敞。比起古羅馬必須用圓形平面、封閉空間的穹頂技術來說有了非常重大的進步,創(chuàng)造了穹頂統(tǒng)率之下的靈活多變的集中式形制。帆拱、鼓座、穹頂這一套拜占廷的結構方式與藝術形式,以后在歐洲廣泛流行。
2.拜占廷建筑的代表一圣索菲亞大教堂
在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東正教的中心教堂,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平面為長方形,上以穹窿覆蓋的巴西利卡式。大廳高大寬闊,適宜于隆重豪華的宗教儀式和宮廷慶典活動。結構系統(tǒng)復雜而條理分明,中央大穹窿通過帆拱支承在4個大柱墩上,其橫推力由東西兩個半穹頂及南北各兩個大柱墩來平衡。15世紀后,土耳其人將此改為禮拜寺,在其四角加建邦克樓,教堂的墻和穹頂都是磚砌的,穹頂外表覆蓋著鉛皮,其延展、復合的空間,比起古羅馬萬神廟單一、封閉的空間來說,是結構上的巨大進步??梢哉f,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最光輝的代表。
(三)西歐羅馬風與哥特式建筑
羅馬風建筑與哥特式建筑是西歐封建社會初期(9~12世紀)與盛期(12~15世紀)的建筑。在此之前還有處于歐洲奴隸制崩潰與封建制形成時期的早期基督教建筑(4~9世紀)。
1.羅馬風建筑
公元9世紀左右,西歐正式進人封建社會。這時的建筑規(guī)模遠不及羅馬建筑,但建筑材料大多來自羅馬廢墟,建筑藝術繼承了古羅馬的半圓形拱券結構,形式上又略有古羅馬的風格,故稱為羅馬風建筑。它所創(chuàng)造的扶壁、肋骨拱與束柱在結構與形式上都對后來的建筑影響很大。羅馬風建筑的代表作是意大利比薩教堂。
2.哥特式建筑
羅馬風建筑的進一步發(fā)展,就是12~15世紀西歐以法國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最突出的特點是它形成了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結構體系。哥特式建筑風格完全脫離了古羅馬的影響,而是以尖券(來自東方X尖形肋骨拱頂、坡度很大的兩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鐘樓、飛扶壁、束柱、花窗榻為其特點。
(1)哥特式建筑的結構特性
其結構之優(yōu)越性在于:
l)使用骨架券作為拱頂?shù)某兄貥嫾?,十字拱成為框架式,填充圍護部分減薄,側推力減小。骨架券使各種形狀的平面都可以用拱頂覆蓋,具有相當?shù)撵`活性。
2)用獨立的飛扶壁在兩側凌空越過側廊上方,在中廳每間十字拱四角的起腳抵住它的側推力。這樣,側廊的拱頂不必負擔中廳拱頂?shù)膫韧屏?,可以降低高度,外墻也因卸去了荷載可開大窗。飛扶壁較早使用在巴黎圣母院,它和骨架券一起使整個教堂的結構近于框架式的。
3)全部使用二圓心的尖券和尖拱。因尖拱與尖券的側推力比較小,有利于減輕結構,而且使不同跨度的券和拱可以一樣高,內(nèi)部的形象整齊、單純、統(tǒng)一。因此教堂的結構體系條理井然,各個構件表達著嚴謹?shù)暮奢d傳導關系。而且,哥特式建筑已認識到結構美的原則,室內(nèi)空間完全暴露結構,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結構之美。
哥特式建筑創(chuàng)造了新的結構方式,因此產(chǎn)生具有特色的結構構件,如飛扶壁、尖券。四分和六分肋骨拱等。飛扶壁與扶壁一樣,是支承承重墻中的側向水平推力的結構構件,但與扶壁不同,利用墻體上部向外挑出的飛券門券形或半券形的構件)將墻體所受壓力傳遞到離此一定距離的柱墩上。
(2)著名實例一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國早期哥特的典型實例。結構用柱墩承重,柱嫩之間可以全部開窗,并有尖券六分拱頂、飛扶壁等。正面是一對高60m的塔樓,夾著中廳的山墻,使立面縱分三段,兩條水平向的雕飾又把三段聯(lián)系起來。正中的玫瑰窗、兩側的尖券形窗、遍布的垂直線條與小尖塔裝飾都是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三、文藝復興時期建筑
(一)概述
文藝復興、巴洛克和古典主義是15-19世紀先后、時而又并行地流行于歐洲各國的建筑風格。其中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源于意大利,古典主義源于法國。廣義地,我們統(tǒng)稱三者為文藝復興建筑。
在文藝復興時期,為市民服務的府評、市政廳、議會大廈、廣場、別墅等世俗建筑成為主要建筑活動。在反封建、倡理性的人文主義思想指導下,提倡復興古羅馬的建筑風格,以之取代象征神權的哥特風格。于是古典柱式再度成為建筑造型的構圖主題。在建筑輪廓上文藝復興講究整齊、統(tǒng)一與條理性,而不像哥特風格那樣參差不齊、高低對比。文藝復興建筑風格最初形成于15世紀意大利的佛羅倫薩,16世紀以羅馬為中心,并傳人歐洲其他國家。17世紀起在意大利半島上有兩種風格并存,一是文藝復興的余波,另一是由羅馬教庭中的耶穌教會所掀起的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風格從形式上看似文藝復興的支流與變形,但思想出發(fā)點與人文主義不同。它講求建筑的感性,追求建筑的曲折變幻的動感。它講究視感效果,為研究建筑設計手法開辟了新領域。
17世紀與意大利后期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同時并進的有法國古典主義風格。17世紀中葉,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法國在宮庭中提倡能象征中央集權的有組織、有秩序的古典主義文化。古典主義建筑風格排斥民族傳統(tǒng)與地方特點,崇尚古典柱式,強調柱式必須遵守古典(古羅馬)規(guī)范。它在總體布局、建筑平面與立面造型中強調軸線對稱、主從關系,突出中心和規(guī)則的幾何形體,并提倡富于統(tǒng)一性與穩(wěn)定感的橫三段和縱三段的構圖手法。18世紀上半葉在法國宮庭的室內(nèi)裝飾中又流行一種受東方影響而產(chǎn)生的洛可可的裝飾風格。
(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實例
1.佛羅倫薩主教堂(亦稱圣瑪利亞大教堂)之穹頂
標志著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史開始的是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它由伯魯涅列斯基設計。在設計中綜合了古羅馬形式與哥特式結構,并加以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了這一開拓新時代特征的杰作。其結構采用骨架,穹面分里外兩層,中間是空的。俗稱“內(nèi)外兩層皮”結構。穹窿內(nèi)徑42m,高30余米,架在高12m的八角形鼓座上。運用鼓座的方法又來自拜占廷。鼓座使穹頂完全表現(xiàn)出來,總高107m,成為整個城市輪廓線的中心。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被認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第一個作品,新時代的第一朵報春花。伯魯乃列斯基還有兩個著名的設計作品,其一是佛羅倫薩育嬰院,另一個是佛羅倫薩巴齊禮拜堂。
2.美狄奇府評(又名呂卡弟府鄖)
美狄奇府味為早期文藝復興的典型作品。立面構圖為了追捕規(guī),三層墻面各層處理不同,底層以粗石砌筑,二層用平整的石塊有夠,第三層為磨石雌。設計人為米開羅佐。
3.威尼斯圣馬可廣場
圣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中心廣場,南臨海,由三個梯形平面的空間組成的復合廣場,廣場中心是圣馬可教堂。主廣場是封閉式的,為城市的宗教、行政和商業(yè)中心。教堂北面的小廣場是主廣場的分支,為市區(qū)游想之所。處于主廣場的大鐘樓高100m,在構圖上起著統(tǒng)一全局的作用。廣場中的建筑為各時期興建,各具時代特征而又相互配合。其中,圣馬可圖書館是文藝復興盛期代表作,圣馬可教堂是拜占廷式教堂,公爵府屬奇特風格,莊嚴秀麗。這些建筑既統(tǒng)一又各具特色。由于廣場匯聚了時代的建筑精品,加之變化開合的廣場空間,使圣馬可廣場成為歐洲最負盛名的城市廣場。
4.羅馬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杰出代表,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許多著名建筑師與藝術家曾參與設計與施工,歷時120年建成。平面為拉丁十字形,大穹頂輪廓為飽滿的正球形,內(nèi)徑41.9m,從采光塔到地面為137.8m,是羅馬城的最高點。穹頂?shù)睦呤鞘龅?,其余部分用磚砌,分內(nèi)外兩層。其正球形的穹頂比起佛羅倫薩主教堂八瓣穹頂是一個結構上的飛躍。教堂前面的梯形與長圓形復合而成的廣場,是巴洛克式廣場的代表(圖1-7-5)。
5.維琴察圓廳別墅
圓廳別墅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大師帕拉第奧的代表作之一。平面正方形,四面有完全對稱的門廊,正中是上有穹窿的圓形大廳,這是一種把集中式構圖應用到居住建筑中的嘗試,吸引了不少追隨者。
6.帕拉第奧母題一維琴察巴西利卡
帕拉第奧奉命改建維琴察巴西利卡,他將其外圍加了一圈兩層的券柱式圍廊。此券柱式構圖細膩,有條不紊。由于尺度上有兩個層次,適應性強。后來從者甚眾,稱為帕拉第奧母題。
(三)巴洛克建筑實例
1.羅馬耶穌會教堂
耶穌會教堂是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由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建筑師維尼奧拉設計。教堂布局為巴西利卡式,外形不同一般。正面用了雙柱式,中央人口為雙重山花,中廳外墻與側廊外墻之間有一對大卷渦,顯露出巴洛克建筑追求新奇設計手法的倪端(圖1-7-6)。
2.羅馬圣卡羅教堂
圣卡羅教堂由波羅米尼設計,為晚期巴洛克教堂的代表作。立面為波浪形的曲面,凹面、凸面與圓形倚柱相互交織。內(nèi)部空間亦凹凸分明,從內(nèi)到外均富于動勢,是巴洛克建筑的精品。
3.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前廣場
該廣場由建筑師伯尼尼設計。廣場以方尖碑為中心,是橫向的長圓形,它和教堂之間用一梯形廣場相接。兩個廣場都用柱廊包圍,層層密密,光影變化劇烈,是著名的巴洛克風格的廣場實例。
(四)法國古典主義建筑實例
二.巴黎羅浮宮東廊
東廊是法國古典主義建筑的代表,長172m,高28m,構圖采用橫三段與縱三段的手法。底層是厚實的基座,中段是兩層高的巨柱式柱子,頂部是水平厚檐??v向實際上分五段,以柱廊為主,但兩端及中央采用了凱旋門式的構圖,中央部分為山花,因而主軸線很明確,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
2.凡爾賽宮花園
該花園面積6.7km2縱軸長3km。園內(nèi)道路、樹木、水池、亭臺、花圃、噴泉等均呈幾何形,有統(tǒng)一的主軸、次軸、對景等等,是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的杰出代表。凡爾賽宮前的三條放射形大道使宮殿成為巴黎城的集中點,并對后世的城市規(guī)劃產(chǎn)生深遠影響。
四、19世紀末復古思潮及工業(yè)革命影響
(一)復古思潮
建筑創(chuàng)作中的復古思潮是指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流行著的古典復興。浪漫主義與折衷主義。
古典復興是指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盛行的古典建筑形式。在復興古典形式時,各國也略有不同側重。如法國以羅馬復興式樣為主,而英國、德國以希臘式樣為多。法國巴黎萬神廟是羅馬復興的代表作;德國柏林宮庭劇院是希臘復興建筑的代表作;美國國會大廈白宮是依照巴黎萬神廟造型的羅馬復興實例。
浪漫主義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活躍在歐洲的建筑思潮。它要求發(fā)揚個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用中世紀的自然形式反對工業(yè)產(chǎn)品及與古典藝術抗衡。具體表現(xiàn)在建筑上,則是模仿中世紀的寨堡或哥特風格。后期浪漫主義建筑常常以哥特風格出現(xiàn),因亦稱哥特復興,其著名代表作是英國國會大廈。
折衷主義是19世紀上半葉起至20世紀初在歐美盛行的另一種創(chuàng)作思潮。為了彌補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在建筑上的局限性,任意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式樣,所以也稱為“集仿主義”。折衷主義建筑沒有固定的風格,講究比例權衡及純形式的美,因此影響深刻,持續(xù)時間長。巴黎歌劇院是折衷主義的代表作,其藝術形式在歐洲和各國有極大影響。
(二)建筑的新材料、新技術與新類型
新的建筑材料、結構技術、設施及施工方法的出現(xiàn)為近代建筑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前途。生鐵技術、框架技術、玻璃、電梯等新技術為突破傳統(tǒng)的建筑高度與跨度提供了可能。建筑平面、空間的設計有了相當?shù)淖杂啥?,因此影響到建筑形式的變化。同時,隨著工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與生活方式的改變,產(chǎn)生了諸如火車
站、百貨店、市場、圖書館、博覽會等眾多的新建筑類型。
1851年建造的倫敦“水晶宮”展覽館,開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紀元。設計人為花匠帕克斯頓。其玻璃鐵架結構,單一階梯形的長方體外形,完全表現(xiàn)了工業(yè)生產(chǎn)的機械本能,采用裝配式施工,僅用9個月即全部完成?!八m”被喻為是第一座現(xiàn)代建筑。
1889年的世界博覽會進一步促進了建筑新形式的產(chǎn)生。博覽會以埃菲爾鐵塔及機械館為中心。鐵塔由埃菲爾設計,為高架鐵結構,塔高328m,巨型結構與新型設備顯示了現(xiàn)代建筑的發(fā)展前景。機械館是空前未有的大跨度結構,刷新了世界建筑的新紀錄,長420m,跨度達115m,四壁為大玻璃,結構方法初次運用了三鉸拱的原理。
五、新建筑運動初期一各種流派及代表作
與歐美建筑形式上流行的復古思潮并行的是受工業(yè)時代影響的探索新建筑的運動。在創(chuàng)新運動中有較大影響的則是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芝加哥學派、德意志制造聯(lián)盟等。
(一)工藝美術運動
時間:19世紀50年代。
地點:英國。
代表人物:拉斯金、莫里斯。
特征:熱衷于手工藝的效果與自然材料的美,反對機器的粗制濫造,在建筑上主張用“田園式”住宅來擺脫古典建筑形式。
代表作:1859~1860年,建筑師魏布在肯特建造的莫里斯的住宅“紅屋”。它用本地紅磚,不加粉飾,意在表現(xiàn)材料本身之美,是將功能、材料與藝術造型結合的嘗試。
(二)新藝術運動
時間:19世紀80年代始。
地點:比利時布魯塞爾。
特征:反對歷史樣式,以模仿自然界生長繁盛和草木枝莖的曲線來作為新的裝飾手法。提倡多種材料并用,如紅磚、木、生鐵、混凝土等。并主要用于室內(nèi)裝修。
代表作:1893年,布魯塞爾都靈路12號住宅;1906年,凡德·費爾德設計的德國魏瑪藝術學校。
新藝術運動在德國稱為青年風格派,主要據(jù)點是慕尼黑。其代表人物是著名建筑師貝倫斯及奧別列夫。代表作是奧別列夫的路德維希展覽館。
另外,西班牙建筑師戈地,雖與新藝術運動沒有淵源上的聯(lián)系,但在方法上有一致之處。他的特點是極大地發(fā)揮了建筑的塑性藝術,著名作品為西班牙巴塞羅那的米拉公寓。
建筑學考研難在哪些科目
大一的小弟弟,乘著現(xiàn)在很閑多玩一下吧,大一的時候只要有個想法就可以了,保證基礎課學好就可以了,高數(shù)和英語,大二開始做一定的準備,大三讓自己緊張起來,大三下學期開始完全進入到備考的狀態(tài),一般是沒什么問題的,關鍵是大三那一年的準備,考研比高考要簡單的多。
考建筑學研究生考什么
專業(yè)碩士考試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