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算秀才 秀才相當于現(xiàn)在高考什么水平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什么學歷?當年的秀才、舉人、進士分別相當于現(xiàn)在的什么學歷?現(xiàn)在的高考生如果放在古代,能算秀才嗎?古代的秀才相當于現(xiàn)在什么學歷?考中秀才,舉人和進士,相當于現(xiàn)在高考的什么水平?秀才舉人進士狀元順序是什么?
本文導航
-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現(xiàn)代學歷
- 秀才舉人是一種學歷還是官職
- 秀才相當于現(xiàn)在高考什么水平
- 以前秀才相當現(xiàn)在什么學歷呢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是什么級別
-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相當于什么學歷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現(xiàn)代學歷
如果非要把秀才、舉人、進士類比現(xiàn)在的學歷等級,那在古代秀才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初高中生學歷,舉人相當于大專或者本科學歷,進士相當于碩士、博士或者博士后學歷。但事實上古代的科舉制度是一種官員選拔制度,更像如今的公務員考試,而現(xiàn)在的學歷等級只能證明一個人的文化程度,含金量遠沒有秀才、舉人、進士高。
古代的科舉考試是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首先要通過“童試”才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院試,也就是我們提到的考“秀才”。考完秀才之后才能參加鄉(xiāng)試考“舉人”,然后是參加會試考貢士,最后通過殿試成為“進士”。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秀才”,秀才在唐宋年間其實是對讀書人的一種統(tǒng)稱,只要讀過書的人都會被稱為秀才。到了明清年間“秀才”的稱呼就不是那么容易得到了,就必須通過童子試才可以被稱為“秀才”。而童子試也是經(jīng)過3次考試,每次考試都通過才有資格稱為“秀才”。用現(xiàn)在我們的考試制度來說就是小升初、初升高考試了,考中了算是秀才,也有資格參加高考,中“舉人”了。
考中秀才之后才能真正參加科舉考試,可以參加每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通過這次考試就可以稱為“舉人”,就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高考考中大學,是一個正經(jīng)的大學生了。大學生有很多,“舉人”也自然是有很多的,舉人們會繼續(xù)參加會試、殿試,最后才能被稱為“進士”,也就是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碩士、博士或者博士后了。
真正要對比起來,古代的科舉制度應該比我們現(xiàn)在的學歷等級考試要難得多,科舉考試是他們?nèi)胧说奈ㄒ煌緩?,最后能入朝為官的人?shù)少之又少,不像我們現(xiàn)在的大學生遍地都是。
秀才舉人是一種學歷還是官職
我們從一些古裝片和古裝電視劇當中可以大致了解到,古人并沒有像我們現(xiàn)在一樣的考試制度,而是采用科舉考試制度!學子需要從全國各地趕赴京城,然后參加考試,考試之后才會定級別,一般來說就是秀才,舉人,進士!那么這些稱號到底相當于現(xiàn)在的什么學歷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
第一,秀才,秀才是每個省通過選拔考試出來的,也就可以相當于是現(xiàn)在的普通本科生了,所以我們通過考試制度也可以簡單的測算一下,秀才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本學校的本科生。
第二,舉人,秀才考中之后還是不能做官的,秀才需要到各省城來參加鄉(xiāng)試,鄉(xiāng)試完成考中的就被稱之為舉人!所以可以這樣來看,大學畢業(yè)之后考入研究生,所以,舉人也就可以簡單地區(qū)分為現(xiàn)在的研究生。
第三,進士。在鄉(xiāng)試結(jié)束之后,全國的舉人要去京城參加全國性的考試,也就是會試,會試結(jié)束之后就是進士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就是說進士和舉人之間還有一個貢士,相當于是博士!所以進士基本上就可以相當于是博士后了!
當然了,在古代,要進行考試并不像現(xiàn)在一樣進行網(wǎng)上申報或者直接學完之后就可以考了。古代考試一方面來說是對于知識的儲備的考試,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對于財力的考核,相當一部分人是有知識的,但是卻并沒有如此的機會和機遇,所以只能一輩子許大戶人家做一個書童!當然啦,社會是發(fā)展的,時代是進步的,如此的考試制度進行廢除也是很正常的,也慢慢地進行演變,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我們國家越來越嚴格和越來越公平的考試制度了...
秀才相當于現(xiàn)在高考什么水平
算不上秀才。因為古代的秀才需要通曉四書五經(jīng),知識含量很豐富,而現(xiàn)在的高考生不具備這樣的才能,所以算不上秀才。
放在古代其實并不能夠算作是秀才,因為高考生并不一定都能夠考得上大學。
以前秀才相當現(xiàn)在什么學歷呢
秀才的才智相當于一本到研究生之間,文憑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專,謀生能力大概相當于當今社會的大、中專學歷。
秀才是古代功名的一個最重要的基礎等級,很難直接與現(xiàn)代的學歷制度相等同。具體從以下方面參考:
一、謀生能力相當于當今社會的中、大專學歷
古代秀才如果考不上舉人,通常便可以蒙學為生,就是說可以在鄉(xiāng)村地方找一處小屋子教育小學生,這稱為蒙學。而當今做小學教師,至少也得中專到大專文憑,而社會上的補課班對應聘者的學歷要求則更高。由此可以大致知道,秀才謀生能力大概相當于當今社會的大、中專學歷。
二、政治與社會地位方面,相當于本科學歷
古代秀才是一種功名,這就有了其政治地位了。雖然沒有通過科舉得到官職,但公堂之上,秀才能夠自稱學生且不用下跪。這就好比今天的人,進了大學,讀了本科或碩士研究生,具備了與主流社會進行有效的交流與領悟的基礎,卻很難勝通過公務員考試取得官職。
古代的秀才還不夠授予官職的資格,而今天考一個公務員,或者找一好一點的工作,至少也要本科。由此可見,秀才在政治與社會地位方面,相當于本科學歷。
三、智力水平大致相當于當今社會的一本到研究生學歷
秀才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產(chǎn)生的最低一級的知識分子,而科舉是當時國家最重要的人才選拔考試,相當于現(xiàn)在的高考。高等教育最低級別文化程度為大專,故現(xiàn)今的大專文憑可與秀才相提并論。
但是古代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比較低,尤其是一般落后地區(qū),往往一個村只有一個老秀才能夠主持一個村級行政單位的文化活動,比如初級教育,文化活動等,而當今社會學歷泛濫成災,學生學智較差。
從人口比例和綜合素質(zhì)上講,古代能夠考上秀才的人的智力水平大致相當于當今社會的一本到研究生之間的水平。
擴展資料
古代科舉等級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xiāng)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制度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
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于《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現(xiàn)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秀才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是什么級別
秀才,也叫生員,是通過各省里通過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成為秀才,就可以參加鄉(xiāng)試,成為舉人。而取得生員資格,也就是成為秀才的考試叫做童試,也叫童生試,秀才之前均稱為童生。
童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可以視為縣考,市考,省考,院試的主持者就是各省的學政,最后一關院試的合格者就是生員了,也就是秀才了。這個生員也分了好幾等,分別是廩生、增生、附生。
其中,廩生是由官府每月供給糧食的,而增生就是增加的名額生員,附生就是再增加的名額生員,有些生員沒有參加科舉考試,而是去國子監(jiān),成為監(jiān)生。
而真正的科舉考試是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個級別的。
鄉(xiāng)試,可不要認為是由鄉(xiāng)組織的考試哦,其實由各省組織的考試,每三年一次,是在鼠、兔、馬、雞年舉行,鄉(xiāng)試的合格者就是舉人了,第一名呢,就是解元,而鄉(xiāng)試的榜叫做乙榜。
每省每次鄉(xiāng)試成為舉人的數(shù)量可不多,一般在幾十至一百之間,我們?nèi)€平均值大約在八十左右,另外再考慮到是三年舉辦一次,實際就是每年不到三十人,另外高考也是按省內(nèi)排名錄取的,再考慮到文理分科。
另外,再考慮到清代人口平均有兩億左右,而現(xiàn)在按十四億來算,那么相當于現(xiàn)在的高考文理科前一百名,這個就相當于清華、北大每年在各省的錄取人數(shù)了,可見中舉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了。
舉人有兩大好處,第一就是可以出來做官了,像我們所熟知的海瑞,就是舉人,不是進士,先是擔任南平教渝,后來擔任淳安知縣,最后官至二品的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所以范進中舉之后,就有很多人送田送糧送錢。第二個好處就是舉人名下的土地是不用納糧的。
舉人就能參加會試了,會試是在鄉(xiāng)試的第二年,顯然也是每三年舉行一次,及及格者還不是進士,而是貢生,也可以視為準進士,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與會試同一年,參加者為貢士,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個,賜進士及第,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叫賜進士出身,三甲叫賜同進士出身,每次殿試產(chǎn)生幾百名進士。
殿試榜,也就是進士榜,叫做甲榜,進士榜與舉人榜合稱為甲乙榜。殿試第一名就是狀元,如果有人是殿試第一名,會試第一名,鄉(xiāng)試第一名,那就是狀元、會元、解元,那就是連中三元,這個就更加罕見了。新科狀元會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比七品的知縣要高,可以相當于副廳級了。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相當于什么學歷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探花—榜眼—狀元。
古代讀書人想求取功名,必經(jīng)過十年寒窗,參加各級政府舉辦的考試。分別是:
縣試—府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縣府兩級屬初試,初試合格叫童生。可進入科舉考試。
共四級: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四級。
(1)院試考中后稱“生員”,也就是秀才。
(2)秀才參加鄉(xiāng)試,合格者員叫舉人。
(3)會試地點京城,考中后稱“貢士”。
(4)貢士可參加殿試,考中了就叫進士。
殿試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殿試第一名-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是我國古代國家層層選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滅亡。算是中國最早的“高考”。
一、縣試、府試
縣試與府試算是初選,相當于縣、市級的考試,選拔兩次。只要是讀書人,無論年齡大小,都可以參加。
通過了被稱作童生。
基本上相當于高小水平。
有了童生的資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繼續(xù)前行,進入下一輪的考試。
二、院試
童生可參加由各省學政、提督主持的院試。
院試合格后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不合格的仍舊是童生。
很多人都認為秀才水平很一般,影視劇里秀才的形象,往往是貧窮、迂腐的象征。但事實上,能成為秀才的人,已經(jīng)是那個時代絕對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說法。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尚恩教育網(wǎng)發(fā)布,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